公元453年。
在歐洲大陸的皇宮里,橫掃歐洲的強悍王者發生意外死亡。
---他是匈人王阿提拉。
匈人王阿提拉的存在一直都是一個謎團,他并非匈奴族群后裔,迄今為止諸多考證也尚不能證明他是否是匈奴人西遷的族群。
網上一直瘋傳一個段子:
漢王朝和羅馬帝國到底誰厲害?
答案是漢王朝厲害!
因為匈人王帶領他的族群幾乎橫掃了東、西羅馬帝國,成為那個時代的最強霸主。
而匈人王是北匈奴西遷之后形成的族群,北匈奴曾經被漢王朝三番兩次的揍趴,所以漢王朝要強于羅馬帝國。
這個答案大家很樂意聽,也愿意看到這樣的答案。
畢竟,曾經強漢開疆是事實,憑借其武力收拾羅馬帝國也極有可能。
但是,很遺憾,匈人這個同樣強悍的族群和曾經落逃的北匈奴沒有一點的關系。
我們知道,在兩漢時期無論是南匈奴,亦或是北匈奴都和農耕文明有一定程度的文明大融合,這也意味著他們已經不是單純的游牧民族,而是帶有農耕民族的一些屬性。
匈人這個族群在黑海崛起之后,沒有一絲絲農耕文明的屬性,他們終其一生對于城池沒有一點欲望,更多的時候,他們只是想要劫掠財富,搶奪人口。
比起富麗豪華的皇城,游牧生活才是他們的最愛。
匈人王阿提拉的逝去場景曾經讓人極度震驚。
躺在皇家床榻上的阿提拉鼻腔口涌出了大量的鮮血。
那一天夜晚,阿提拉剛剛迎娶了新娘伊爾迪卡。
婚禮現場,執蠻人權柄而縱橫歐洲幾十余載的阿提拉異常興奮,他喝了不少酒,一直醉酒到深夜。
當天夜晚,阿提拉鼻腔血管破裂,鼻腔內涌出來的鮮血順著他嘴角、咽喉,全部倒流進入他的身體。
那一年,歐洲神將讓那片土地上的每一個人都松了一口氣。
公元439年,阿提拉帶領大軍猛撲東羅馬帝國都城君士坦丁堡,東羅馬帝國被迫簽訂《馬古母協議》,每年向匈人王阿提拉上貢700磅黃金。
公元446年,東羅馬帝國發生嚴重的大地震,君士坦丁堡城大片城池崩塌,五十七余座瞭望塔塌陷,更為可怕的是,阿提拉再度引兵進攻,縱兵劫掠附近七十多座城池,隨即撤離。
這場戰爭結束后,東羅馬帝國又承諾每年支付兩千一百磅黃金,同時一次性付清此前拖欠的六千鎊黃金,合計八千一百磅黃金。
這個數據已經占到了東羅馬帝國3%的財政收入。
公元452年,阿提拉又帶領大軍打入了西羅馬帝國,阿提拉帶領大軍一路越過阿爾卑斯山脈,攻入了侵入了西羅馬帝國的核心地帶,直接摧毀了當地的軍事重鎮亞基利。
西羅馬帝國也為此臣服。
我們都知道,無論是東羅馬帝國,還是西羅馬帝國,他們使用的戰術大多古老且陳舊。
先是一排盾牌兵筑成盾牌墻,后面的弩兵從前線的肩上射擊,在后面則排列著重型騎兵用于后續沖擊進攻。
而匈人王阿提拉所采用的戰術卻恰恰相反,他一般喜歡以弓弩兵壓制對方,然后帶領騎兵猛沖,而且在猛沖的瞬間,他們在馬上還要不停的射擊。
他們一次沖鋒不成,又引兵后退,再度發起沖鋒。
這種戰術一度也被稱之為「回馬槍」戰術。
羅馬列陣在這樣的攻勢下幾乎毫無還手之力。
前排的盾兵也壓根無法抵擋這樣的沖擊。
密集型的盾兵防守雖然是對抗騎兵最好的方式,可他們也同樣忘了一點,這種防守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都偏于被動,戰場的主動權始終牢牢的把控在進攻的一方。
我們回頭看看兩漢時期,大漢王朝是如何對付匈奴騎兵的。
世界上任何一種騎兵的戰術大體相當,兩翼以騎兵密集型放箭,中軍以輕騎兵突襲沖刺,后軍以重裝騎兵殿后。
這種方式的最大優勢就是能夠牢牢的掌握戰場主動權,不會讓自己陷入被動局面。
漢武帝時期的衛青、霍去病兩員猛將,他們能夠在漠北大草原取得大的進展,驅逐匈奴、封狼居胥,其本質的原因也是因為他們善于利用騎兵戰術搞縱深突襲。
因為只有主動性的突襲,才能夠牢牢的掌握戰場主動權,不至于被敵軍處處牽制。
漢武帝重視戰馬,大肆在民間扶持民間百姓養馬的原因也是如此。
因為他太了解戰馬的重要性,這些戰馬在能夠讓漠北匈奴兵獲得巨大優勢的同時,漢王朝同樣也可以利用這些騎兵搞縱深突襲戰術。
在匈人王阿提拉時代,這種雙方突襲的「回馬槍」戰術讓他所向無敵,在歐洲大陸幾乎久無對手。
如今,我們生活在和平的年代里,已經很有有機會能夠想象騎兵做主導的那個時代。
可他畢竟存在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