×

搜索

搜索站內資源

中國歷史上偽裝最好的千古罪人——司馬光,他一手葬送了北宋王朝

遠在天編 2023/03/10

提到司馬光,你想到了什麼?想到了他小時候「砸缸救友」,想到他編撰《資治通鑒》,想到他一生中兢兢業業為皇帝著想,最終死后被謚號「文正」,配享宋哲宗廟廷,圖形昭勛閣;從祀于孔廟,稱「先儒司馬子」;從祀歷代帝王廟。司馬光一生可算是完美了,他一生享盡榮華富貴,在政壇上擊敗了大批政敵,最終還獲得了忠臣的美名,可謂人家贏家、名利雙收了。但是,司馬光的全面勝利,卻是北宋的全面潰敗。

一,深藏不露的小人

司馬光砸缸的故事,在中國是家喻戶曉。不過,司馬光的另外一個故事卻沒有多少人知道。宋神宗年間,登州有一位民女,名為阿云,父母雙亡,自己孤苦伶仃。後來,阿云的叔叔竟然不顧阿云母喪未滿,強行將阿云許配給了本村老光棍丑男韋大寶。阿云不滿,于是拿刀想殺了韋大寶,不過沒有得逞,韋大寶只是手指被傷。接著,韋大寶報官。

當時,司馬光認為阿云違背了三綱五常,應該判死刑。而王安石認為阿云罪不致死,應判有期徒刑。宋神宗也認為該網開一面,并且下詔改判有期徒刑。不久之后,北宋宣告大赦天下,阿云就被釋放回家新嫁生子了,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。但是,誰能想到司馬光還記著這件事情。1085年,宋神宗去世,哲宗登基,司馬光當上了宰相。他重新把17年前的這件案子翻了出來,改判阿云死刑。隨后,阿云在菜市場被斬首示眾。

司馬光作為一代宰相,為什麼要跟一個民女過不去?實際上,他不是跟民女過不去,他是跟王安石過不去。 在北宋政壇上,只要是王安石認可的,無論對錯,司馬光都會反對。這就是司馬光的執拗態度。人們都說王安石是執拗相公,但是王安石從來都是對事不對人,然而司馬光從來都是對人不對事。王安石是君子坦蕩蕩,不怕得罪人,而司馬光則是小人長戚戚,動不動就向皇帝訴苦,獻上苦肉計。

二,全面反對王安石變法

司馬光一生的對手是王安石,司馬光之所以反對王安石變法,是因為這場變法觸及到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,而司馬光恰恰是這個既得利益集團的代表人。在北宋中期,宋朝的「三冗局面」非常嚴重,積貧積弱已經深入了骨髓。而對西夏的戰爭頻頻失敗,國土不斷淪喪,也刺激北宋進行改革。首先是范仲淹等發起了「慶歷新政」,但是因為沒有強硬的后台支撐而垮台。接著就是宋神宗支持的王安石變法。

王安石變法的主要目的就是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,增強國家的軍事實力,打擊富商大賈和大地主,緩解社會矛盾。主要的政策有青苗法、募役法、方田均稅法、農田水利法、市易法、均輸法、保甲法、裁兵法、將兵法等。 從微觀角度來說,王安石變法的確有一些地方考慮得不到位,傷害到了人們的利益。但是,我們要從整體的角度來看問題,不能因為有弊端就否定整個改革運動,歷史上任何一次改革都會帶來負面的作用,如果因為副作用就裹足不前,就會陷入危機,最終走向滅亡。

王安石變法期間,雖然一些反對者遭到了打擊,但是還能居于清貴之地。如文彥博、范鎮、司馬光、范純仁、富弼 等尤居住洛陽,舉行耆英會、真率會、同甲會等宴飲,聲勢之大,洛陽為之矚目。但是司馬光上台后就不同了,他不僅將王安石變法的內容全部廢除,就是支持王安石變法的人,甚至支持某一些方案的人,都全力驅逐新黨,使其居于險惡之地。例如,蘇軾開始是反對王安石變法的,但是後來看到了變法帶來的好處,還是比較支持變法的。後來,司馬光廢除所有變法,蘇軾站出來反對,結果被司馬光貶到了北宋最偏遠的嶺南地區。

而司馬光時時刻刻都在拉幫結派,在朝廷內外形成了一股很強的勢力。從司馬光開始,北宋就陷入了黨爭泥潭之中,直到「靖康之變」的到來。著名的奸臣蔡京,就是司馬光一手提拔起來的。

另外,司馬光自己只知道反對,但是卻不能給國家提出什麼有實際上建設性的意見。例如,王安石提出青苗法、募役法、方田均稅法、市易法、均輸法來增加國家財政收入,同時減輕富商大賈對貧民的壓榨。司馬光則跳出來說,國家不應該理財,因為天下財富是固定的,國家的財富多了,那麼民間的財富就少了。實際上,司馬光認為的民間財富應該是大官僚和大商人的財富。司馬光還認為,應該通過裁汰官員來節省開支,就可以治理「冗官冗費」了。

宋神宗聽到司馬光的話,覺得也有道理,就讓司馬光擔任裁減局的長官,讓司馬光去裁汰官員,精簡機構。沒想到司馬光擔任自己會得罪其他的官僚地主,于是干脆以修撰《資治通鑒》為借口,拒絕上任。同一年,北方發生了黃河決口,洪水泛濫。王安石又提出在不增加百姓賦稅的基礎上進行理財,增加國家財政,也治理黃河,司馬光又跳出來說應該裁汰官員。實際上,王安石早就計算過了,裁汰官員最多能夠節省下3000兩,對于北宋的缺口來說不過九牛一毛。

從兩人的表現可以看出,王安石是一個實干家,他只是為國為民著想,所以得罪了不少的人。而司馬光非常圓滑,他一味拉幫結派,結黨營私,打擊異己,在政治上提不出什麼有建設性的措施。所以,司馬光是一個政客,一切為自己的利益著想。

三,葬送北宋王朝

盡管有司馬光等人不斷從中破壞,但是王安石的變法還是繼續在推進。我們就舉一個方田均稅法的例子吧。從唐朝「均田制」破壞以來,社會上的土地兼并就十分嚴重。到了北宋,采取了「不立田制,不抑兼并」的措施,導致土地進一步集中。但是,這些地主卻千方百計隱瞞土地,并且將賦稅轉嫁給失去土地的貧民,導致社會矛盾尖銳。

王安石變法中的「方田均稅法」就是要重新丈量全國土地,重新確立稅收標準。這一招的確會得罪很多大貴族、大官僚、大地主,包括司馬光在內。在王安石的推動了,全國大約一半的土地實現了「方田均稅」,國家的財政收入增加了,農民的負擔減少了,王安石的政敵又增加了。

在軍事方面,經過王安石的變法,北宋軍隊的戰斗力得到了提高。王安石還制定了一些的擴張政策,開發湘西、經營河湟。宋神宗時期,王韶在《平戎策》中說「西夏可取。欲取西夏,當先復河湟,則夏人有腹背受敵之憂」。 隨后,王韶被重用,調遣到了西北前線。在王安石的支持下,王韶在河湟地區緊張非常順利,成功收復了熙、河、洮、岷、宕、亹五州,拓邊二千余里,對西夏形成包圍之勢。王安石變法期間,越南派兵入侵廣西,王安石命令禁軍出擊,一路打到了河內,這是北宋十分難得的對外戰爭勝利。

不過,王安石下台后,一切都變了。1081年,西夏發生了政變,宋神宗決定趁機消滅西夏。但是,前線的將領各懷鬼胎,最終導致進攻失敗。此戰失敗,宋神宗備受打擊,也很快一命嗚呼了。此后,宋哲宗上台,司馬光開始全面廢除王安石的變法。王安石當時正在金陵,聽到自己的所有政策均被廢除,也非常失望,失聲痛哭,終于一病不起,當年去世。

那麼王安石收復的土地該怎麼辦呢?司馬光還是反對,直接送給西夏。宋哲宗上台初期,司馬光就立即上書給皇帝,認為奪取的西夏土地不能要,要全部還給西夏,如此才能讓西北邊疆和平。此事在朝廷引發了巨大的爭議,大多數大臣都反對司馬光的行為。原本司馬光是想把蘭州和熙州全部送給西夏,在朝廷內外的壓力下,司馬光讓一步,將米脂、浮圖、葭蘆、安疆四寨送給西夏。司馬光成為了北宋第一大賣國賊。

就在司馬光廢除了王安石的所有政策,送出去收復的土地后,自己就去世了。似乎,這就是命運。司馬光送給西夏土地,并沒有給北宋帶來和平,相反,西夏和遼國看到了北宋的軟弱,都試圖發動更大規模的戰爭來威脅北宋割讓更多土地。在北宋后期,大量的軍隊被牽制在西北,導致華北一帶防務相對空虛,這也是北宋滅亡的一個重要因素。司馬光于1086年去世,北宋于1127年滅亡,兩者雖然相差了40年,但是司馬光卻是北宋滅亡的罪魁禍首。

用戶評論